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蒸壓加氣混凝土主要集中在北歐三國:瑞典、挪威和芬蘭。二次世界大戰嚴重阻礙了蒸壓加氣混凝土的發展,使原本具有良好發展勢頭的新型產業停滯不前,直到二戰結束,由于出現世界性能源緊缺,才使具有節能優點的蒸壓加氣混凝土再次得到發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西歐、東歐、前蘇聯相繼引入了蒸壓加氣混凝土生產技術并完善了生產工藝,涌現出一批專利技術。全世界范圍內大約有六十多個國家設廠生產蒸壓加氣混凝土,分布范圍包括寒帶、溫帶、熱帶地區,主要技術有瑞典的伊通(Ytong)技術和西波列克斯(Siporex)技術、德國的海波爾(Hebel)技術、波蘭的烏尼泊爾(Unipol)技術、荷蘭的求勞克斯(Durox)技術和丹麥的斯梯瑪(Stema)技術。德國已經成為蒸壓加氣混凝土的技術中心,世界范圍內蒸壓加氣混凝土的生產主要集中在海波爾公司和伊通公司所屬的工廠中。
目前,德國威漢公司(WEHRHAHN)、瑪莎公司(masa)、海斯公司(HESS-STOKE),荷蘭艾爾科瑞特公司(Aircrete)等在以上技術基礎上創新出各自的技術裝備,推向中國市場。
由于蒸壓加氣混凝土具有優良的保溫節能特性,在寒冷地區應用其優勢極為明顯,因此世界上較早使用蒸壓加氣混凝土作為保溫隔熱建筑材料的國家主要集中在北歐、東歐和西歐等地,后來才在以日本、前蘇聯為代表的亞洲地區和其他地區發展起來。波蘭地屬嚴寒地區,緯度比我國黑龍江還要高,建筑節能要求比北京高,因此,50%以上的墻體均使用蒸壓加氣混凝土;德國利用蒸壓加氣混凝土生產輕質砌塊砌筑帶空氣層的雙層墻體,以達到保溫節能要求,同時還廣泛將其用于防火墻板;世紀50年代以后,蒸壓加氣混凝土在日本迅速發展,現在正逐步形成墻體材料的主導地位,日本建筑有72%~76%的外墻使用蒸壓加氣混凝土條板,其中住宅使用最多,占總使用量的51%~56%,因為蒸壓加氣混凝土具有堿性環境,美國還將其用作武器射擊場靶子后面的擋墻,減輕鉛對地下水的污染,為美國的軍事訓練提供了環保材料。